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恋情的终结(《恋情的终结》)

恋情的终结
要想找到适合上课观摩的“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并不容易,最好是一次课能看完或者适合分配在两次课看的电影,也就是100分钟或者200分钟左右的电影。然鹅,不少电影是130分钟左右的,只能一次课看100分钟,剩下的30分钟第二次课看,这样的效果就不好。
 
总之,本汪这次找了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恋情的终结》改编的电影,适合一次课看完。

 
一、格雷厄姆?格林
 
Graham Greene(1904-1991)是一位影响力很大的英国作家,既有严肃作品也有通俗作品。加西亚?马尔克斯一直是格林的迷弟,后来马尔克斯已经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在与格林聊天的时候问道:“大佬,你怎么没整个诺奖玩玩?” 格林回答:“我为了恰饭写过不少通俗小说,结果诺贝尔那帮评委觉得老子不是一个严肃的作家,擦,别提了,说多了都是泪…”。

换句话说,因为格林的作品经常介于严肃和通俗之间,所以影响力比那些纯文学作家的更大。格林的很多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比如:

《人性的因素》
The Human Factor

《问题的核心》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文静的美国人》
The Quiet American

咱们这次课看一下根据格林的小说《恋情的终结》改编的电影。
 
二、《恋情的终结》小说和电影
 
《恋情的终结》出版于1951年,它在表面上是一个三角恋的狗血故事,里面还加入了一些侦探元素,可以说很通俗了。不过福克纳老湿认为这部小说是“我这个时代最优秀最真诚最感人的小说之一。one of the best, most true and moving novels of my time”。

从公序良俗的角度而言,格林同学的人品很渣,《恋情的终结》有半自传的成分…。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而言,格林同学对于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那些幽暗体验有着过人的洞察力和表达力。所以虽然人品渣,但总算没有白渣,好歹换来了优秀的作品。

《恋情的终结》有1955年和1999年两个电影版,不过这两部电影都转达不出小说原著的深度。很大原因在于,相对小说而言,电影不擅长内心描写。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尽管有不少电影理论试图阐发电影在内心描写方面的潜力,不过大家都能感觉到,在遇到纯心理活动的时候,电影经常是乏力的。这个话题就不多吐槽了。不管怎么样,咱们还是看一下1999年版的《恋情的终结》。

1955年版

1999年版
 
三、1999年电影版《恋情的终结》
 
《The end of the affair》的affair有“事件”、“婚外情”、“风流韵事”等多个义项。作者故意用了这个多义词,使小说的标题具有复杂的涵义,而不仅是《恋情的终结》或者《婚外情的终结》这么具体的意思。如果一定要说这个标题有神马涵义的话,它的意思大约是:总有一些事情会结束,总有一些人会逝去,但是世界仍然在继续,活着的人还得继续生活,无论多么苦涩。

 
1999年电影版是以倒叙和插叙的方式来叙事的,如果没看过小说的话会觉得有点不好懂。所以下面把这个故事按照时间顺序捋一下:
 
1、1939年,二战之前,英国。作家Maurice Bendrix在采访政府官员Henry的过程中认识了Henry的妻子Sarah,并与之相爱。

 
2、Maurice深爱着Sarah,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心态:他不能理解Sarah为什么仍然与丈夫Henry生活在一起,他认为Sarah终究离不开Henry,这场恋情(affair)迟早会终结。

 
3、这场affair持续了四年。到了1944年,二战末期。Maurice和Sarah在一次约会的时候,Maurice被德军的炸弹炸死了(也许炸晕了)。以前并无明确宗教信仰的Sarah祈求天主救活Maurice——以自己放弃爱情、不再与Maurice相见为代价。  

 

4、结果Maurice真的活过来了。(原著和影片都没有说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神迹还是巧合)。Sarah离开了Maurice,并未做出解释。Maurice认为Sarah移情别恋了,从此怀恨在心。

 
5、1946年,二战已经结束。Maurice在一个雨天的夜晚遇到了Sarah的丈夫Henry,并且把他送回了家。

 
6、Henry觉得Sarah最近的行踪很神秘,他想找私人侦探调查Sarah,但是又下不了决心。于是Maurice说他愿意以“Sarah情人”的身份请私人侦探进行调查。

 
7、这天晚上,在Henry家里,Maurice再次见到了Sarah。

 
8、此后,Sarah主动打电话约见Maurice。M仍然对S的“绝情”耿耿于怀,所以在见面时的态度很冷漠。Sarah在这次见面时出现了咳嗽的症状。

 
9、Maurice想知道Sarah现在到底跟谁在一起,于是找私家侦探调查Sarah。

 
10、私人侦探发现了一条线索(第三者男子),Maurice亲自去调查,发现那个人是一位天主教神父。

 
11、私人侦探偷到了Sarah的日记,Maurice终于知道了Sarah的秘密:与天主的交易。

 
12、Maurice再次向Sarah表白,两人重新在一起了。但是Sarah的肺炎越来越严重,不久之后病逝了。

 
13、分别作为Sarah的情人和丈夫,Maurice与Henry成为了朋友,相互支持着共渡难关。

14、在故事的最后,Maurice心里念念不忘的是对天主的敌意…。

上面这个简介只是表层的故事情节,原著想探讨的东西在这个狗血故事之下(或者说之外)。1999年电影版只是像PPT似的把故事情节演了一遍,所以难以在这部影片的基础上去深入地探讨这个故事的主题,下面的“总结”只能简单的说说。
 
四、《恋情的终结》总结
 
这个故事涉及了自我与他人、爱与恨、信仰与理性、战争与死亡等层面的话题,有些话题在前景,有些话题在背景。
 
1、自我与他人
 
在故事的前半部分,三位主人公都具有严重的“自我”危机,也就是说,都无法独立地面对生活。(不过这个层面在电影中缺乏转达)
 
Sarah是官员的妻子,她丈夫是比较木讷的人,不会欣赏妻子。Sarah渴望被人欣赏,所以她在认识了欣赏自己的Maurice之后很快坠入了爱河。但是Sarah并没有与丈夫离婚,因为她并不知道这种激情能持续多久,虽然她觉得自己真心地爱着Maurice。
 
Maurice是个二流作家,他创作灵感枯竭,于是决定去考察官场,写一部官场小说,由此他认识了政府官员Henry,并且在Henry家里结识了Sarah。Maurice此时处于人生的焦虑状态,谈恋爱是逃避焦虑的手段。所以他一直担心Sarah有一天会离开自己,那样的话,他就得重新面对现实了。
 
Henry同学最逗,他知道妻子有情人了,但是假装不知道,因为他是一个除了当官之外一无所长的人,他需要生活中有个做伴儿的人。
 
总之,这三位主人公都把“自我”依赖于“他人”身上,虽然是不同形式的依赖,但都不是健康的爱情。
 
2、爱与恨
 
然而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才能够涉及到作者想探讨的东西:真的有所谓“健康的爱情”咩?爱情难道不就是混合着嫉妒、占有欲、危机感这些东西吗,如果没有了这些东西,还有个毛线爱情?然后作者又把这种体验维度推向了极致,描述了Maurice在失去Sarah之后的种种仇恨。说实话,以本汪低微的生活感受力而言,我觉得Maurice这个人物实在太敏感太矫情了,挺特么烦人的。不过我也承认,写出这个人物的Graham Greene是天才的艺术家,而我只能靠划水混饭吃。
 
3、信仰与理性
 
Maurice被“炸死”之后,Sarah与天主进行交易,以放弃Maurice为代价把他们之间的爱情神圣化了。如果没有这个事件,他们俩之间的激情恋能持续多久反而是个未知数。
 
通过宗教式的自我献祭,Sarah躲过了与Maurice耗尽激情的可能,她以终结affair的方式保住了love。不过,信仰永远是挣扎的。在再次见到Maurice之后,Sarah挣扎于两种不同的爱,然后把自己折磨的挂掉了。
 
Maurice恨了Sarah两年,后来通过私人侦探窃取了Sarah的日记本,知道了她的秘密。然后Maurice开始怨恨天主,虽然他是个无神论者。在这里,作者仍然在表达那种爱恨交织的感受——真正的无神论者不会去怨恨神,能够去怨恨神的人已经处于宗教体验之中了…。格林同学是一名天主教徒,他通过Maurice的嘴不停地表达着对天主的怨恨,所谓粉到极致自然黑。
 
4、战争与死亡
 
《恋情的终结》出版于1951年,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战争与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这部作品。二战不仅是具体的战争,而且是欧洲文明内在矛盾的爆发,在二战前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欧洲人都处于强烈的精神危机之中。所以,前面提到的那些人性缺陷可以放在这种时代氛围中来理解——所有人物都病态地占有着别人,逃避着自己——那种垂死挣扎的赶脚。
 
然后死亡真的发生了。Maurice被“炸死”是故事的转折点,故事开始走向神神叨叨。Sarah这个人物的逐渐“圣徒化”似乎是作者对欧洲文明危机做出的回答:通过宗教式的牺牲去救赎人性的缺陷。其实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没颁给格林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作品中的天主教色彩太浓了,北欧人不喜欢。不过具体到《恋情的终结》而言,又很难说这是一部宣教的作品,我们可以看一下原著的最后一段:

 
 

恋情的终结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