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品牌资讯

30岁了,还要给我看一地鸡毛?

说来也奇怪,就在我正式迈入30岁的这一年,整个社会对“女性30岁”这个话题达到前所未有的热情。扪心自问,我从没感觉今年的自己比以往多出丝毫焦虑。事实上,打25岁以后,我的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踏实、坚定、自洽,岁月的痕迹没怎么在脸上滑过,倒是给精神打了一剂强心针。“太好了”,我经常这么想,“成长真是太好了。”从三十而立的压力到三十而已的长舒一口气。近来和朋友们一起追剧《三十而已》,名字取得好,一种摩登的新鲜感扑面而来。讲的是三个女人,刚刚步入30岁,面对人生诸多困境的抉择,故事又发生在上海,很熟悉的地方,便看得饶有兴趣。然而剧情过半,峰回路转,弊端显露无疑,绕来绕去,还是绕不过“为婚姻做出巨大忍让与牺牲才是全体女性最终归途”的隐形暗示。
既然想好了要打造一个打破传统观念的发生在国际化都市里三十岁女性的白皮书,何不思维超前一点、开阔一点?一个人的生活纵然离不开恋爱与婚姻,但早已经不是人生的全部了,那种被两性关系所牵绊束缚的情节已经不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故事了。那种非黑即白、刻意制造对立的剧情推动,让我想到了无数篇10W+爆款烂文,将复杂的人性用扁平的网络标签来进行划分和批判。而我想要看的,是真正潇洒的都市女郎,她们有梦想、有野心、有爱有恨,有抵御外界世界的自我防护机制,也有面对内心世界的深层探索。
//
1
一个貌美而有野心的柜姐,试图利用自身优势实现阶级跨越–我觉得这没什么好judge的,很多年前《粉红女郎》里的万人迷不也是这样的角色吗?好可爱好生动的。
社会竞争本就是发挥自身优势的最大化,靠学历、靠人脉、靠聪明、靠运气、靠美貌,很难说孰高孰低,各自拎清自己要付出的代价即可。《流金岁月》里的锁锁,倚仗美貌闯天下,骨子里却清透豪迈,南孙心里佩服她,看她像一个侠客。所以我老说,亦舒的很多小说,三观虽歪然正,明面儿上不符合正统社会规划,女性总在情爱里游走,骨子里却是很自我很摩登的。她们不曾囿于情爱的枷锁,本质上还是在寻求自我救赎。王曼妮这个角色写得就极其拧巴。一方面精通人情世故,懂行知趣,心比天高,野心不小;另一方面道德标准极高,义正言辞地批判他人的情妇身份,可是她自己理想中的好伴侣,从一开始不就已经注定了此段关系的不平等吗?遇到你的第一眼,就告诉你:你不是这个舱位的人。
讲真的,现在的我,最讨厌就是别人对自己的生活指手画脚,以爱的名义/为你好的名义都不行。如果有男生第一次见面,就想得意地指导我该怎么喝酒、鞋底要不要贴膜,我当下白眼就得飞到天上去。
是可忍孰不可忍?
想靠自己,尽情挥霍、享受人生;抑或勤勤恳恳、脚踏实地;还是蛰伏多年、伺机而动,都是可以被理解的。然而一个角色不能多种价值观交织混淆,实在令人困扰。
最终踏出“追寻自我”的步伐,还是抓住了「男人」伸出的救命稻草。这个立意,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免费的午餐”,从来都是有代价的。
2
一线都市中产阶级的生活,目前国内就没有都市剧能不偏不倚地展现出个大概。
富人就用爱马仕,喝酒就要喝拉菲,谈艺术只认识梵高和莫奈,怀疑编剧是顺着小红书热门关键词臆想出的上流生活。
好笑故事一则:有钱人品酒,喝一口就能品出降水量。
我有一种感觉哈,很多创作者在写都市题材的时候,往往高不成低不就,习惯用俯视和怜悯的视角拍摄底层人民的「平庸」与「幸福」,用无知和恶意的心态揣度“上流阶级”的「浮华」与「不幸」,以此满足自己的审判欲。好的作品,态度应该是端正公平的,至少与笔下人物有共情共识。讲到中产阶级,顾佳这个角色真的好可惜。童谣演得好,开头的设定也好,聪慧全能的全职太太–让这种模凌两可的社会身份得到具像化的演绎。
然而剧情突飞猛进,尔后的小三插足,剧情我就直接跳过了。我极度讨厌在影视剧作品里看到这种单薄的工具人角色,目的为了煽动社会戾气,和营销号撰文的思路是一样的。
如果要讲述婚姻中的鸡飞狗跳,有太多人性可以挖掘。今年看过的《婚姻故事》即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讲述婚姻,更是讲述爱与生活的本质,亲密关系和权力关系的交织,使得婚姻里有温情的一面,更有残酷的一面。那些爱过的点滴也会成为分开时遍体鳞伤的拔刀相向。
“结婚适合非常,非常高尚的人,它是极端严酷的自律。你得和其他所有的可能性,所有其他的爱情、激情和狂喜说再见。可是我们都没那么高尚。”
这个故事里也有第三个人的存在,但那不重要,无需具体刻画。婚姻的倒塌从不只因为一个外人作祟,这种扁平的恶意刻画毫无意义。顾佳这个角色本来可以更好看的,她去闯事业、在社交圈斗智斗勇、原生家庭的和解,都很值得深入挖掘,有趣得多。作为观众,我真的不想再看聪明女人斗小三的剧情了。我想看全职太太如何发光发热,成功女性如何权衡家庭与事业,逃脱婚姻之后如何找寻自我。再或者,如何把儿子带得这么可可爱爱,新一代的亲子关系,我也愿意看十集呢。
30岁,不用天降横祸,也有好故事能写的。
3
钟晓芹和陈屿。一个对童话世界有浪漫幻想的可爱女孩,一个脚踏实地、无趣冷漠的男人,组成一段毫无激情的婚姻。丈夫对妻子熟视无睹,冷眼相对,爱鱼胜过爱人,不耐烦到极致,结婚就为图个省心清净。
这婚姻令人窒息,两辆不同轨道的列车硬要往一块儿开。
30岁生日的第二天,钟晓芹轻轻巧巧地选择了离婚,向着新生活奔去。她与自己讲:这一生都在依赖别人,从未独立生活过,从此便开始独立的新篇章吧!看到这里,已经有一种明快的豁然开朗之感。然而笔锋一转,又进入了新一轮的纠缠:原来前夫为我做了这么多看不见的小事,电视机遥控器的电池都是他换的呢。想到此处,又陷入了深深的愧疚当中。(弹幕里也是一片惋惜:真的不错,这个男的。)短暂的离婚期里,独立的精神追求没看到,新鲜蓬勃的恋爱也不好好谈。遇到最大的窘境,还是靠着前夫英雄救美度过难关。于是满怀着愧疚与不舍,又回归到原本的生活之中。
这个故事真实地我感到苦涩。不仅是对写故事的人,也是对弹幕里真情实感的反馈。好像一个60分的婚姻就足够获得慰藉,“已经很好了,满足吧”–剧本和整个社会都在对女性进行这样的暗示。为了达到破镜重圆的纯粹性,剧里还得安排女主清清白白的身子回归。是了,2020年的女性都市剧,还要强调女性身心纯净(才是好女孩),处女论的威胁(林有有)。女人不应该有欲望,回归家庭平平淡淡才是真。为什么呢?换一种思路来写如何?30岁的钟晓芹,离婚之后恋上年下弟弟,感受到久违的新鲜快乐,于是不断约会和恋爱,写作素材越积累越多,小说越写越顺畅,成为畅销女作家。逐渐意识到,恋爱才是维系浪漫最好的方式。尝到了爱情的甜,又不用体会婚姻的苦,一直到老都能做那个抬头看月亮的漂亮的浪漫主义者。
//
既然想要写摩登都市里的摩登女性,那就不妨大胆一点。人物走向不重要,笔者的态度、立意和格局才重要。
今天和朋友讨论,如果让我们来写自己身边的魔都30岁,我们要写什么?
我想了想,我可能会写一个LGBT couple;一个试图打破性别歧视的创业者;一个潇洒走天下的独身主义;一个在体制内沉寂了数年,30岁那年觉醒要去追梦的音乐人……
30而已的故事有千千万,女人的乘风破浪有千千万,不用非得聚焦在恋爱婚姻的一亩三分地上;就算聚焦在其中,也有更多维度的解读和探索。
反正我自己是到了30岁,自我认知才趋近完善,自我舒适度也调整到最佳状态,经济独立的同时,精力还很旺盛,正是独闯世界最好看的姿态。现在的我,最清楚自己的时间最宝贵,时间精力的投入产出比何等重要,一点也不要浪费在不能令自己充实和舒适的事情上。
人生才刚刚进入一种全新的充盈的状态,别来跟我说30岁就是一地鸡毛。
竹林征集|我想带你看看那些你不曾走过的美丽山川与河流视频|欢迎来到我的古董衣橱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