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
提醒:点上方“初中语文”即可免费阅读。
初一语文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解题的三步思维法:
第一步:快速阅览答题
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阅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无论是看到课内还是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文言文阅读文段有的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的是了一篇“草书大王”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所以,我们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同学们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思维千万别停下来而作考题的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第一次要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二次再针对问题细细阅读;做到“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初一文言文50篇精炼(之一部分:1-18)
一.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 (2)使侄录之 ( )
(3)侄罔然而止 ( ) (4)执所书问曰 ( )
2.翻译下列句子:
(1) 此何字也?
(2)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二.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②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 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3. 作者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三.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
(2)既毕,令间谍问曰
(3)魏王雅望非常
(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
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你认为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四.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粗体字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2)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反归取之( ) 何不试之以足( )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给上文中没有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解释加点的词:
及其家穿井( )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
3.翻译句子;
(1)吾穿井得一人。 译文: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
4.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5.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⑤父怒挞之 ⑥曷不听其所为?
2、翻译 下列句子。
① 王冕者,诸暨人。
②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你从本文中感悟到了什么?
七、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八、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仕于南方 仕: ( 2 ) 席上食菱 食:
(3)欲以去热也 以: (4)欲以去热也 去: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九.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难: (2)幸尚宽,何为不可 幸:
(3)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为: (4)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以:
2.上文最后一句中的“此”指代的是 _。
3.翻译“宁可以急相弃邪?”一句的意思。
4.从文段内容看,华歆、王朗谁优谁劣?理由是什么?
十.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居:
(2)如入鲍鱼之肆 肆:
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
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
近朱者赤,
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十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十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1.翻译下列句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
十三、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陛:宫殿的台阶。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
(3)立有间 ( ) (4)寡人闻命矣。 ( )
2、 翻译句子:
(1)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3、 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鉴意义?
十四.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自古而然( ) (2)而固小之 ( )
(3)鲜能备善( ) (4)斯不自见之患也 ( )
2.翻译下列句子。
(1)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2)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
4.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内容。这个成语应该是:
十五.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中山:地名 ②盍:何不 ③垣墉:墙壁 ④若之何:为什么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吾之患在鼠 ( ) (2)告其父曰:“盍去诸?”( )
(3)是非若所知也( ) (4)不病于无鸡乎? ( )
2.联系上下文,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
译:
(2)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译:
3.对上面这则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应该在所不惜。
B、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评价任何事物,应看他的主要方面是好是坏,不能吹毛求疵。
D、“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十六.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 ②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③饯行于郊衢 ④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2.翻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4.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十七.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释义。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孤: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或: 沃:
③食不给 给:
④乃至被谗受贬 谗: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读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
十八.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 ④何不炳烛乎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18题】
一.1.(1)喜欢 喜爱 (2)抄录 (3)迷惑不解的样子 (4)写
2.这是什么字啊? 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连自己也不能识别。3.(略)
二.1 ①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③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④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
2 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4.非澹泊无心明志,非宁静无心致远。
【译文】 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
三.1.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2.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3.不恰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4.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
四.1.(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 ) 至之市( 到、往 )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五.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等到 议论 3.(1)我打了一口井,多出了一个人的使用。(2)是多出了一个人的使用,而不是从井里得到了一个人。4.宋君怀疑这种说法,认为不大可能是这样的。 5.以讹传讹,道听途说的话是不足为信的。流言止于智者。
六.1.偷偷地 就 入迷 神情平静 2.王冕是诸暨的人。 晚上,(他)偷偷地跑出来,坐到佛像的膝盖上,在长明灯光的映照下,拿着书苦读。 3.年轻时必须勤读苦练,长大后方能有所作为。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七.1①我想要去楚国 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2、①南辕北辙或 背道而驰
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八.1.做官 吃 用来 去除
2.菱角是生长在水里的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是知道的啊。3.(略) 15.给加点字解释
九.1.感到为难 幸好、幸亏 因为 凭借
2.能不能讲求信用(大意符合即可)3.难道能因为事情危急就丢下他吗?
4.我认为是华歆优王朗劣。理由是:华歆讲信用而且考虑问题很周到,当初“难之”的原因就是考虑到接纳“欲依附”者后的问题,毕竟,他们自己也是避难者。而王朗表面上是见义勇为,救助他人,实际上,他却胆小怕事,一见事态危急就想把逃难者丢下,不讲信用。
十.1.居:一起 店铺
2.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3.近墨者黑 4.(言之成理即可)
十一
1. D(应为“只是”之意)
2.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错译“欺”、两个“子”字每个扣0.5分;后一句的“是”字所表达的意思和判断句的特点未译出要扣1分。)
3. 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只要大意对即可)
十二 1.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2(略)
十三1.(1)下雪(2)通“披”,穿着 (3)一会儿(4)领教、受教
2.(1)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
(2)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后会想到别人还饿着,自己穿暖后会想到别人还冻着,自己安逸后会想到别人辛劳着。3.(言之成理即可)
十四1.(1)这样 (2)轻视(3)少(4)害处2.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2)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3.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4、敝帚自珍
十五1.(1)忧虑、担忧(2)赶走 (3)这不是 (4) 危害 2.(1)我就会饥寒交迫,其危害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 (2)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3.C
十六 1.①向 ②尽完 ③大道 ④阻止 2.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3.(供参考)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习技术,都应该精益求精,不能自满。百尺竿头,尚需更进一步,何况是技艺不精的人呢?虚心方能让人进步,傲慢只能阻止自己前进的步伐。 4.薛谭身上当然也有可取之处。他能够及时地知错改过,向老师道歉,并永远不说回去之类的话,这说明他认识到了知识是无穷无尽的道理。“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十七1.①幼年丧父 ②有时 洗 ③供给 ④在背后说坏话 2.B 3.有时候,在夜晚(读书读得)眼睛昏花,疲惫困倦,(他)就用冷水冲头洗脸。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5.(略)
十八1.①向②戏弄③昏暗④点燃 2.(1)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2)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3.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初一文言文50篇精炼》19-50题,即将续发,敬请等待—— 陈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