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品牌资讯

V2.《为政》第2讲:做个自由人的晋阶路径

V2.《为政》第2讲:
做个自由人的晋阶路径
(总第8讲)
// 1 //
// 2//
这一段已经成为了千古名言,而且直至今天,我们还会时时提起。
// 3//
这是孔子晚年回顾自己一生,按照年龄阶段作的精辟的人生总结。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追求学问;到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领悟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够自然地接受各种意见和批评;七十岁我能够从心所欲去做事,却不会逾越规矩、法度了。
// 4//
这是作为圣人的孔子,晚年时对自己人生的精辟总结。我们应该怎么看待?
我想,就像俗话所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也就是说,每个人读孔子这一流传千古的人生总结,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领悟,不必强求一样。
但可以去参照别人的分析、解读,对自己提高领悟,一定会有所帮助的。

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对这一段都各有精辟、独到的解读,因为篇幅都比较长,所以不在这里作摘录和讲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看,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我自己的解读,这解读中有来自钱穆先生、也有来自李泽厚先生的观点,都是我所认同而且觉得特别精彩的。当然也有我自己新的领悟。

首先我想提醒大家,这里的“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和“七十”,应该理解为年龄阶段,而不是准确的年龄。
比如说,难道二十九岁就不可以“立”吗?非得到三十岁才“啪”地一下子“立”起来吗?
不应该这样生硬去理解。

下面我逐一来解读孔子所说的每一阶段。
十五志于学:
这非常重要,这是人生起步阶段。
关键词是“志”与“学”——
志,是志向、追求、信念、信仰,这是人生的源动力。
学,则是方法、手段。
有志者,必会学、必能学。

谈到“志与学”,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很肯定地说:有志者,必会学、必能学;特别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想学并不难,难的是有没有想法、有没有志向、有没有追求。
蔡志忠先生是非常幸运的,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立志要做漫画家。
十五岁那一年,初中二年级还没念完,他就去了台北,去实现他的“漫画家”的梦想。
不断地画、没日没夜地画…….
当然不只是画,其实也是在不断地学、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断地学习所必须的一切。这时候的学习,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迫切,虽苦犹乐。

当然,这是非常幸运的例子。一如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学问。
如果我们在这个阶段还没有“立志”,怎么办?
那就学,不断地学,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思考,直到找到“志”,有志可立为止。
因此,“志”与“学”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三十而立:
现在我们对“三十而立”的理解,很多时候在于:三十岁要有自己的事业,或者说能够养活自己,在社会上能够自立。
这固然有道理。
但我认为,孔子的“三十而立“,还有思想和精神层面的”立”。
我的解读是:思想独立、人格独立,审慎思考才接受事理,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四十不惑:
只有不断学习、逐步领悟宇宙天道与人心人性后,才能做到心不迷乱,分辨出人生的大道与方向,不再迷茫。

五十知天命:
说到“天命”,大家都会觉得很玄,很难理解和把握。
我认为,当我们能够立志、心中有所追求之后,这个“知天命“就变得清晰可辨认了。这是我的亲身感受。
经过几十年人生的追求、历尽艰辛,知道哪些是“可为”之事,哪些事不在自己的掌控中。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当我们竭尽全力、竭尽所能去追求我们可谋之事,成与不成,既不怨天、也不尤人,不再计较得失与结果,只是尽力去做好。
这就是知天命。

六十耳顺: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来自眼耳鼻舌身和意。
耳顺,代表的是对“眼耳鼻舌身”的感觉是“顺”。
顺,是什么?
可以理解为佛教中的“随顺”。
而我的理解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互联网思维,还有就是如如不动的不惑之心。
这是成大事者、智者所必须的。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境界。
很多人理解“自由”就是可以任性行事,这就大错特错了。
自由必定是自觉自律,否则,所有的任性行事,最后都通往“不自由”,或者被社会收拾、或者被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所限制。
唯有自觉自律,才是真正的从心所欲的自由境界。
这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人”。

所以,这一段的小标题就叫做“做个自由人的晋阶路径”。
这是孔圣人用自己一生作的人生总结和开示,值得我们好好领悟。
// 5//
接下来的两个部分,会讲解四段关于“孝”的原文。
// 6//
要读懂这两段,必须先搞清楚这里头的人物关系和历史背景。孟懿子、孟孙,是同一个人。他是当时把持鲁国朝政的三家权臣之一的孟孙氏;这三家权臣分别是:仲孙氏(也就是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懿,是他的谥号,也就是他死后的官方评价。这位孟懿子,他的父亲临终前命他拜孔子为师学礼,所以他是孔子早期的学生。到后来,孔子当了鲁国司寇,主张“堕[hūi]三都”,也就是让这三家权臣解除私人城邑的武装力量,企图以此巩固鲁国国君的君权。就是这位孟懿子,首先抗命不从。所以后人也就把他从孔门弟子的名单上除名。-孟武伯,则是孟懿子之子;武,是他的谥号。由他的谥号可以推测,此人必定勇猛好斗。-樊迟,是孔子门下弟子,曾为孔子赶车,也就是孔子的“司机”。// 7//
这两段,讲的是这样的事——
鲁国大夫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孝”,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
孔子弟子樊迟为老师驾车,一路上孔子与他聊天,孔子告诉樊迟说:“孟懿子向我请教‘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
樊迟不明白,问孔子:“老师,什么意思呀?”
孔子说:“父母有生之年,按照礼制来侍奉;死,按照礼制来安葬、祭祀,这就是孝。”

为什么孔子要向赶车的樊迟提起这件事呢?
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孔子用“无违”来回答孟懿子的问孝,也太简略了。
为什么孔子要这样做呢?难道他不可以多讲几句、解释清楚吗?
这就是孔子的审慎和智慧了。
大家想想看,孟懿子是当时朝中重臣,孔子能够那么直接告诉他“无违”的意思就是:要按照礼制行事,这就是孝了吗?其实言下之意是一种婉转、温和的告诫,就是:不要僭[jiān]越,按照礼制行事,这就是孝。

因此,孔子向樊迟提起这件事,然后向樊迟解释“无违”,实际上是想通过樊迟之口,将他的告诫传回给孟懿子,让他好好反省。
但是,很显然,关系到切身利益,孟懿子并没有听从孔子的劝告。

为什么说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孝,是告诫孟孙氏不要僭越呢?
因为,当时很多的僭越表现在礼方面,比如说,葬礼、祭祀之礼,本来是只能用公卿贵族之礼,却采用了诸侯之礼。这就显示了一种“犯上”之心,那么“作乱”是迟早的事。
因此,中国封建王朝家国同构这样的制度之下,就有强调“孝”、“忠孝”的必要性了。

我们再来看第二段:
鲁国大夫孟懿子之子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孔子回答说:“让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

前面为大家介绍过这位孟武伯与孟懿子的关系。
这一段孔子的言下之意就是:不要鲁莽行事,做人要安分守己。
换而言之,这两段孔子的言下之意都是:安分守己就是孝。
// 8//
这两段还是关于“孝”,但是孔子的两位年轻弟子子游与子夏向孔子问孝。
// 9//
这一段,子游问如何是孝。孔子说:今天所谓孝,只讲求能赡养父母的话,那么犬马也一样有人养着呀。如果对父母没有敬爱之心,那有什么区别呢?//10 //
这一段,是子夏问如何是孝。孔子的回答是这样的:孝呀,难就难在侍奉父母的态度上,做到和颜悦色很不容易呀。有事的时候,年轻人能够效劳服务;有酒食,礼让长者先吃,难道这就算孝了吗?-我们从孔子回答子游、子夏同样的问孝上,看到孝是有不同层次的——子游问孝,孔子答:不能只养而不敬。子夏问孝,孔子说:不能只做事而不注意态度,也就是说,不能“敬而远之”呀。-这里总结一下这前后四段的“问孝”,我认为是这样的——一,就是安分守己,这是对孟武伯说的,这就是孝了。二,就是要按照礼制来侍奉父母,按照礼制来处理父母的丧葬和祭祀之事,这是对孟懿子说的,这就是孝了。三,对待父母,不能只养不敬,这是对子游说的。四,对待父母,侍奉的时候还有注意态度,不能敬而远之。这是对子夏说的。-很显然,回答孟懿子和孟武伯的“问孝”,孔子是语带相关,告诫他们要安分守己,不要搞僭越之事。而回答子游和子夏,则是从一般人对待父母的角度去谈的,在孔子看来,孝要“敬顺”——敬其人而顺其意。
//11 //
这里我想延伸和大家探讨一下,孝是可以要求的吗?
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因为现在有很多面对孩子与年轻人关于“孝”的倡导和教育,我认为,这是本末倒置的,没有搞清楚“孝”中所含的因果关系。
孝,是父与子、长辈与晚辈之间、涉及两代人的关系。
所以古人说的是“父慈子孝”——父慈是因,而子孝是果。

前面解读过,孔子认为孝就是敬顺——敬其人而顺其意。
倘若心中不服、没有恩情的眷念的话,那么,只能勉强做到“敬”然后“远之”,“顺其意”就无从说起了。
这里头有着因果关系的。
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中就是蕴含着“因果”关系,因此对人伦导向具有非常深厚长远的意义。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他的妈妈总是很忙,对他的很多要求都不去满足,甚至用漠然代替解释去回应孩子……
终于有一天,他妈妈老了,独自一人在家,妈妈想孩子多回家看望自己,但孩子觉得自己实在很忙、做不到。
孩子对他的妈妈还是有感情的,所以也不放心妈妈一个人在家,于是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妈妈不愿意去。
那一刻,孩子头脑中闪过的是自己不想上幼儿园央求妈妈的时候,妈妈一脸的漠然……
这就是身教,这就是因果。

再来看看上面的图,我来讲解一下想表达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冰山理论吧,如果不知道,百度一下就知道了,这里不展开讲解。
我把上面的图看作是“冰山理论“的一种更令人有所触动的表达。

现在,就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所谓的“问题孩子”,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做出极端行为的孩子,不快乐的孩子……
有人知道他们在做出决定的那一瞬间,脑海里闪过的是怎样的一幕?图中哪一幕?

记得有位比我年轻的朋友跟我分享过他的艰难心路——
当时他真的觉得自己无路可走,很绝望,绝望到有冲动去干傻事。
就在那时,他突然发现自己脚边有只猫,一直陪着他,陪着他……后来他说,是那只猫救了他。
只是、只要有这么一点点的温暖,都会让人感动和留恋这个人间这个世界。
可以想像,那些干出极端的事和做出极端行为的孩子,他们那一刻脑海里闪过或者说牢牢占据他们脑海的是什么样的画面?

看过一个TED视频,演讲者有一句直戳心窝的话——
请问,当家里父母不开心的时候,你敢开心吗?
所有的不开心,都会结成冰山的冰,有的看得见,更多的时候,是看不见的。
越积越多的时候,要不就是“冻死”自己,要不让别人“敬而远之”……

古人所说的是“父慈子孝”,多么对呀——
父亲、父母慈爱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和言传身教,孩子的孝顺不是自然而然的吗?
这是从甜蜜的因,结出的甜蜜的果。
如果没有这甜蜜的因,却企图要求结出甜蜜的“果”,我觉得真的是强人所难、也是不切实际的。
这就是我对“父慈子孝”的理解。
//12 //
这里再延伸讲讲“孝的高级版本”。
从前面孔子回答子游和子夏的问孝,总结出孝的三个层次,就是:养、敬和顺。
这对于当下社会,引导人们该如何行孝道,是非常有启发和实际意义的。

当下的老人家,已完全不同古代老人的面貌与状态。
古人说“七十古来稀”,随着医学和科技的发展,现在中国人均的寿命已经达到七十多岁了。
而且,现在的老人,他们有丰厚的退休金足够自己过上富足的日子,因此大部分已经摆脱了要子女赡养的状态。

我们来看看上面的图,左边的三幅图所示的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孝”的行为,这当然仍然值得提倡和推广。
但是,这就足够了吗?
我们来看看右边的组图——
图中四位老人家是一群特殊的“90”后,就是说,他们都是实际年龄达到90岁以上的老人家。
下面的四幅照片,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真实模样。
但是,有一天,他们穿上艳丽的流行时装,摆出各种POSE,拍了上图这样的时尚大片,演绎和诠释他们特殊的“90”后,一样可以这样的时尚和美。
他们用一颗爱美的心和自信,颠覆了岁月。
这是四川彭州市海窝子镇的真实故事。

我想,这些老人们能够拍这样的时尚大片,一定而且必须有年青人的策划、组织和参与,他们才能得以在90岁的高龄,实现这样一个绚烂和耀目的展现。
我认为,这就是“孝的高级版本”,就是理解、支持长辈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追求、有梦想的人生,才是值得的人生呀。
其实同样道理,身为父母和长辈,反过来也应该去理解、支持并且鼓励孩子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因为无论对谁来说,“自我实现”都是人生最巅峰的体验。
这是最高层次的爱。
——————————————-至此,《为政》第2讲,总第8讲结束。
只要坚持不懈,《论语》不但不难读,而且还可以了解很多延伸的知识,引发思考,增长智慧。日积月累,一定有所收获。
——————————————-
—-欢迎转发本文及今后的课程,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个人约课、家庭教育机构、平台联系合作。—-
康 / 德 / 阳 / 光
慢生活,品生活,分享生活中的感悟与美
陪伴孩子成长,分享家庭教育的点滴心得体会
有趣讲《论语》、读佛经讲佛经分享心得
的自媒体平台。
================**=================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